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教师思政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2023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事迹展(二)

编者按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评选出一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三全育人、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团队。他们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奋进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育桃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党委宣传部对获得本年度“突出贡献奖”的教师进行了采访,向读者展现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

 

刘秋:步履不停 桃李成林

 

 

 

阳光透过窗子洒进厚德楼305办公室,墙上装裱着的中国书法和脸谱字画与桌面葱郁的绿植遥相呼应。生命科学学院刘秋教授正在为新一届研究生们的到来忙前忙后。为了使新一届的研究生们尽早进入角色,刘秋带着他们熟悉实验室,并分配文献阅读任务,力求尽快确定好团队方向和项目选题。

 

“老师提供了框架,为其填充血肉、赋予灵魂的还是学生自己。”与本科课程要求的验证性实验不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更强调创造性和未知性。为此,刘秋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读文献和资料比对来独立设计项目方案,估算预期结果,掌握材料方法,增长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不怕学生问问题,就怕学生问不出问题。”刘秋的办公室紧挨着实验室,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她经常抽查学生汇报实验进度并及时答疑。为了追踪到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刘秋每周都会开一次组会,要求每名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构想。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从“信其道”转变为“乐其道”。常有学生假期期间坚持留校,埋头实验,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将零散庞大的数据整理成文稿,极大推动了团队工作的进度。

 

刘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应用,在过去带领的无数科研项目中,最令她难以忘怀的是一次海洋微生物的采样。为了获取海洋微生物资源,她和团队人员在清晨五点钟登上一艘雇佣的二三十米长的帆船,将非常重的采样器投进海里,让采样器的抓头如八爪鱼的触手一样张开,采取海底淤泥。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微生物背后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只因海底微生物对以化工厂污水为主的污染物降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分析海洋微生物资源数据,刘秋耗费了大量心血。她夜以继日地带领团队调查研究,反复实验核对数据,高强度高效率分析模型,最终在海洋微生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比起生活污水,化工污水中COD值(化学需氧量)高,更难处理,化学有机物会伤害微生物,进而污染水资源环境。因此,刘秋团队所提出的降低污染物毒性、合理处理污水的实验成果意义非同小可。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刘秋的优秀毕业生马盛凯回忆:“我的办公位置跟刘老师背靠背,实验有任何进展我们都会及时讨论,刘老师总是能第一时间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自己改进方法。”为了让青年学生融入到现有的实验室,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培养技能,把课堂上讲述有关微生物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刘秋将办公室搬到实验室一角,将课堂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去解决实验中的难题。

 

课堂认真教学,课后耐心与学生沟通。刘秋不仅教学严谨负责,更在学生的生活上,情绪里投入精力,与学生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学生习性后因材施教,更快地将理论知识以学生能够消化的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为人师者,刘秋对学生寄予重望,对未来也充满干劲和期许。在日常课程中,她想尽早整合微生物课的教学资源,收集微生物专业领域的杰出人物,用榜样的力量在学生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使其尽早树立职业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刘秋和同事们与武汉大学、江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微生物教研室联合,设想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创建一个知识图谱,以介绍微生物为主线使复杂的知识通俗易懂,相当于知识科普型的应用类数字化教材,吸引更多人探索微生物的神秘世界。

 

张涛: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今年是机电工程学院张涛教授从教的第十六年,也是他担任班导师的第十六年。十六年来,他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以培育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机电类人才为己任,努力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多年来,张涛坚持深入寝室、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利用班会、团会与同学们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通过家校合作、成立帮扶小组、教师答疑、考前督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张涛有一位2021级的学生,开始时学习基础薄弱,对数学等理科知识掌握较慢,渐渐失去学习动力。张涛得知后,首先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家校共育。然后又联系各专业课教师,为这名学生进行答疑与辅导。张涛还借力朋辈互助作用,成立帮扶小组,邀请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为这名学生讲授知识点,让这位学生重拾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我既是专业课教师,又是班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充分的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状态、上课质量、作业完成情况我都很清楚。”张涛说。他每周深入寝室了解学生近况,引导学生如何平衡生活与学习,提醒他们当下学习重点,告知竞赛等比赛信息。他了解学生家庭近况,对家庭存在特殊情况的同学给予帮助与关照。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带的自动化211班班级风貌良好,学习氛围浓厚。

 

张涛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今年五月份,他主持的《无人艇控制原理虚拟仿真实验》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这个课程上,张涛和团队坚持“问题导向、任务牵引、虚实结合”的实验方案设计思想。率先将无人艇作为控制原理实验的虚拟仿真对象,按照“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自主研发了无人艇控制原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效解决了无人艇实验教学风险高、难度大、成本高的局限性,从时间、空间和方法三个维度延伸拓展了传统实验教学,提升了控制原理实验的两性一度。张涛还创新实践了“三段四化式”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实验教学向课前延伸,向课后拓展,开展“课前自学、课上导学、课后拓展”的三段式混合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了项目任务化、情景逼真化、操作交互化、探究自主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探究式的思维方式。项目实施了“模块化考核、系统化评价”的评价体系。采用了基于过程的模块化考核方法,针对任务驱动式和情景体验式实验数学方法,构建了面向任务的实验考核指标;针对容错探究式实验数学方法,设计了面向能力培养的实验考核指标。基于数据分析,评价体系全过程覆盖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形成实验行为和效果的系统、准确评价。

 

作为深耕自动化、控制理论多年的教师,张涛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职业规划有深入的了解。他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行业对专业能力、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发展得更好。不能躺平、不能摆烂。”在教育学生时,他既要求学生要打好扎实且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对我们很多工科学生来说,基本的人际交流能力不一定完全具备。我们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分组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在本科阶段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张涛说。

 

师如春雨,润育桃李。张涛说他将继续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严谨治学,倾囊相授,以正确价值观浸润各民族学生心田,让满园桃李成为天下栋梁。

 

胡明远:投身科研是一种担当

 

 

 

在十余年的研究工作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胡明远坚持深入基层“耳闻”、沉到一线“目睹”、走进现场“心领”、联合实际“神会”,将自己的每一个课题研究都做到“尽善尽美”,解决了多个实际问题。

 

“投身科研不仅是自己的一份工作和职业,更重要的是职责与担当,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微薄之力。”胡明远说。

 

来我校之前,胡明远一直在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从事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来到我校后,胡明远既要从事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又要坚守科研阵地。胡明远直言:“身份的转变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开始确实是有困惑的。但是我很快结合自己的原有方向进行调整,现在我重点从事应用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高句丽等问题研究。”

 

学校的科研环境给予了胡明远很大的帮助,学校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研究基地、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新型智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中心等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基地。今年6月,胡明远参加了学校承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高层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史第24届学术年会、第二届“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发展论坛等相关学术会议。“这对我加强学术交流、拓宽研究视野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主办了学术工作坊,邀请近20位国内民族学著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为科研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胡明远说。

 

如今,胡明远主持了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了8项省级课题,在《社会科学战线》《世界知识》《中国日报》等期刊报刊发表93篇学术论文,2篇研究报告获中央主要领导重要批示,8篇研究报告获16位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6篇研究报告被中央国家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国家民委和国家某部等各级国家机关采用。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想撰写一篇好的研究报告,就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聆听重要讲话并领会内涵,也需要我们亲自进行实地调研,我的科研能力就在这一步步的工作中逐渐提升。”胡明远解释道。

 

在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上,胡明远也始终保持一个研究者的严谨精神,做到精益求精。在研究生课程《民族学通论》主要采取教学研讨型方式,通过课堂布置研讨内容,让研究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撰写课堂作业中提高自己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撰写能力;通过制作PPT和课堂演示提升研究生制作课件和授课能力,为将来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胡明远与研究生金铭旭共同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国家民委主要领导肯定;胡明远与研究生裴紫薇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获中央国家机关采用;今年胡明远所指导的3名研究生获一等学业奖学奖、单项优秀奖学金。

 

近期,胡明远正在完善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十月下旬,胡明远将准备召开学术研讨会,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民大师生们分享如何撰写研究报告,为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