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质量报告

文法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专业简介
1.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代码:050101)简介
    本专业注重把加强基础与强调广泛社会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时具备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表达、写作能力、组织能力,能在公务机关、基础教育、文化产业、科研机构、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文秘策划等部门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大学写作等。
2.法学专业(030101K)简介
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法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涉外活动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职业人才。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法学导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民法学(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商法学、刑法学(刑法总论、刑法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资源法等。
3.新闻学专业(专业代码050301)简介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规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和信息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以新闻传媒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事业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新闻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和媒介经营管理知识与实际能力,掌握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政策和纪律,党性原则强、业务水平高,具有较强新闻传播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主要培养可在新闻、出版、网络信息传播部门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写作、出版、宣传及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以及网络媒体等新闻媒介担任记者、编辑以及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专业人员。本专业学制四年。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业代码:050103)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方针与原则,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创新实践精神,能够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人才。
    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二)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1.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业注重把加强基础与强调广泛社会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时具备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表达、写作能力、组织能力,能在政府机关、基础教育、文化产业、科研机构、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文秘策划、新闻媒体等部门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法学专业:以法律职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运用法律的各种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3.新闻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可在新闻、出版、网络信息传播部门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写作、出版、宣传及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门人才。
(三)服务面向
文法学院目前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立足辽宁省,服务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辐射全国,为民族地区涉法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条件
文法学院各专业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坚持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并重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1人,生师比为12:1。主讲教师由教授、副教授、讲师构成,教授授课比为21%。
法学专业现有教师专职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教师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者为13人。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但数量不足。本专业有9名教师取得了律师资格,从事兼职律师业务,担任企事业业单位法律顾问、仲裁员、政府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兼职职务,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本专业来自实践部门的兼职教师为20人,分别来自韩国韩南大学法学院、大连开发区人民法院、大连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大连金州新区法制处以及多家有影响有水平的律师事务所等部门。生师比为12:1,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学时不少于300学时。
新闻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人。首先,职称结构看:教授2人,占40%;副教授2人,占40%;讲师1人,占20%。教授、副教授比例持平。其次,从学历层次看:博士2人,占40%;硕士3人,占60%。以硕士为主,博士所占比例较少。新闻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团队在外聘教师配合下,每年能够完成各项本科教学工作。2014年度有专任教师5人,外聘教师6 人,教师总数为11人,本科学生总数为125人,生师比为11 :1 。 新闻学专业鼓励最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上课是本专业的优良传统。学生评教情况持续保持在优良状态,总体满意度高,对教学改进有明显促进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人,为本专业上课的教师主要是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以及外语学院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共21人,生师比为8:1。
(二)教学条件
1.法学专业:
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情况:            
教学用房:实验室面积近200平方米,生均使用面积达到3.4平方米。
图书资料:拥有《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estLaw等中外文数据库。
教学仪器设备:法学专业设有供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使用的法学速录实验室、刑侦文检实验室和模拟法庭,这些专业的教学实践场所均具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实验室仪器设备已实现专人管理,仪器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均达到90﹪以上。
2.新闻学专业:
实验教学设备与专业实习基地:学校拥有文科实验中心,与新闻相关的设备总价值2800余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合理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使用得当。多年来,我们在学生实习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基本做到了每10名毕业生建有一个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场地、设施及指导教师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实习要求。实习基地涵盖了各个主流媒体,学生每年的实习成果斐然。
专业图书资料:中外文专业图书、期刊种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充足,专业网络数据库及其他教学资源丰富,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及科研的需要。生均图书5000   电子图书、6500电子期刊种数15000。
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及使用:专业建设经费较为充足,能满足专业建设的各项需要;专业建设经费使用率较高,使用过程公开透明,为本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生均实验室面积1000平。 开设课程总数70多门,课内教学总学时、学分适宜,课程结构优化,选修课学分比例达课内总学分的30%,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20%。强调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需修满规定的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在校期间应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
在坚持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基本方针和理念下,针对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我校的办学定位,文法学院各专业的建设总体目标是: 以大连民族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为指导,立足于民族地区和辽宁省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遵循文学、法学学科发展的总体要求,兼顾大连民族大学的专业发展布局,把文法学院各专业建设成为培养质量高、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辽宁省位居前列的高水平专业。
(二)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方面
1.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把加强基础与强调广泛社会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时具备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公务机关、基础教育、文化产业、科研机构、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文秘策划等部门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工作室课程与实践教学围绕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展开,举行“文化素质活动季”,鼓励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结合模式的探索,如教学设计、专业技能竞赛、演讲、朗诵、辩论等,丰富学生生活、提高综合素质。提倡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取得一定成效。
2.法学专业全面吸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根据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特点和要求,不断优化已有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学教学课程体系。法学专业现已开设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16门核心课程。这16门课程既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面覆盖了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法学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专业设置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符合要求,学生较为满意。
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考虑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学时、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二是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相关教学内容之中。三是围绕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需要选择辅助教材。四是改进考试方式,加大平时考核和面试的比重。
法学专业注重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总体思路清晰,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执行良好。专业课教学方面,强调基础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训练应用能力。包括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应用性思维方式。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为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法学专业重点加大了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和“九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的选用。注重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特别注意选用三年以内的新教材,确立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的选用原则。个别课程选用任课教师参与编著的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鼓励双语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贯彻“以教学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除采用一般知识传授外,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和真实案件实训式教学等方法,积极实施诊所式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3.新闻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总体思路清晰,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有力,执行良好,改革成效显著,研究型课程、双语课程、混合课堂课程等建设进展良好;教材选用与建设方面,有科学的教材评估和选用制度,执行严格,本专业大多选用较为权威的“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程”,学生使用效果好;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积极推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立项,每次本专业同学都有多个项目获批,鼓励学生组建科研团队,通过集体攻关培养协同创新能力;部分教师建有教学空间,师生交流讨论顺畅;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避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教学效果普遍较好。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有语言、文学、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的课程,适当加大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内容比重,切实使实验教学有效配合理论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渗透式双语教学。开设必修课26门,选修课25门,在选修课中设置了多层次、多方向、多目标的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强化外语,设置外语类的课程和工作室,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工作室课程与实践教学围绕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展开,举行“文化素质活动季”,鼓励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结合模式的探索,如教学设计、专业技能竞赛、演讲、朗诵、辩论等,丰富学生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改革
1、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加强应用型教学环节
2、完善“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的教学机制
以文法学院法学专业为例,法学专业以服务地方、行业为根本,与大连市司法实务部门共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建立合作培养法律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未来几年还将扩大实务部门的联系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训条件。
3、创新教学模式
文法学院各专业开展一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交流,丰富学生们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开设情况、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情况
1、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法学专业共开设16门专业核心课程(依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开设三组指定选修课:I组为专业基础选修课程;II组为特色课程、III组为实务技能课程。同时还开设任选课程20余门,通识选修课程3门。此外,法学专业还设置了辅修课程。
新闻学专业开设课程总数70多门,课内教学总学时、学分适宜,课程结构优化,选修课学分比例达课内总学分的30%,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20%。强调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需修满规定的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在校期间应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实践教学情况
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二是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专业与多家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有专业实习基地10余个,实行学校和实习单位共派导师的双导师制,加强对实习各环节的指导和监控。 三是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法学专业每年均与律师事务所合作举办“法条知识大赛”活动,每学年都组织学生到法院观摩庭审、开展多次模拟法庭、辩论赛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和企业进行法律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12.4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维权日的法制宣传等普法宣传及送法下乡等活动。
3、毕业论文工作
一是强化过程管理。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开展系列学习、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指导水平,采取全部答辩的形式完成论文审核。
二是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实习实践。选题难度适中、工作量适当,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占一定比例。
三是专项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改进,严格答辩程序和要求。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严格检测,对重复率过高的论文做出整改。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文法学院各专业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部工作紧密围绕培养实用型各专业人才展开。
(二)保证教学质量
严格执行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的程序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生评价大部分在90分以上。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本科教学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有所提升。
法学专业2014年学生获得辽宁省“挑战杯”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6项。2014年毕业生考取研究生8人,通过司法考试8人。四六级过关率为44.33%。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课堂学习比较满意,毕业生就业率96%,有7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全部取得学士学位。
新闻学专业2014年一次性毕业率达100%,一次性学士学位授予率达100%,本专业在学风建设方面历来风清气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毕业生考研意愿较强,考研成功率较高;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本专业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很好,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较多,每次学校在大学生科研成果时,本专业学生均有人获奖。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教学管理逐渐规范,教风学风明显好转,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不断增强。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等方式,征集学生对教学工作意见和建议。近三年学生网上评教成绩均在90分以上。
(三)社会评价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理论和技能、工作适应能力、综合素质整体评价等项目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学生家长认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管理服务到位。
近二年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高于学校平均录取线,第一志愿录取率、 报到率高,转入人数远超过转出本专业人数;近二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签约就业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考研录取率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而且读研去向基本上是国内外知名大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整体反映好,满意度高。 
六、本科教学工作特色与经验
在塑造我校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掌握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这对于办学时间不长的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各专业而言,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结合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文、法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个性”,即特色,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据此,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各专业在遵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文科专业共同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基于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是以社会需求特别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教育。
七、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师资力量薄弱,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双师型”教师及有实务背景的教师尚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解决措施:一是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提升现有师资的层次和水平,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加强教师转型培训,积极选派教师深入涉法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二是加大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引进力度。三是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四是共享行业企业优质人才资源,积极聘请“双师型”兼职教师,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优化队伍结构。
2、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但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习的良好效果。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与毕业论文工作在时间节点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毕业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制度化还需要一步完善。
解决措施:制定和完善实施“卓越计划”的政策和制度,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和推动“卓越计划”的落实和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措施:在专业实习中采用由学校同有关单位(如实习基地)联系的组织方式取代学生自行联系方式,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实习不致流于形式。充分利用新成立的实习基地,严格实习成绩评定标准,设立毕业实习跟踪,提高实习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增加实习经费的投入。在本科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中,注重对选题创新性和价值性的考量,做好毕业论文管理和安排计划。